近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王振营研究团队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合作,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及国内相关省份的田间调查对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扩散及为害情况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已于6月17日在线发表在昆虫学知名期刊《InsectScience》上。

文章详细报道了草地贪夜蛾自年1月入侵以来到5月10日,其在我国云南省及其他南方和西南省份发生、蔓延扩散及为害的情况。同时,采用分子检测手段对入侵我国云南地区草地贪夜蛾进行了分子鉴定。通过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 (COI)和 醛异构酶(Tpi)两个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确认了入侵该地区的害虫为草地贪夜蛾玉米型。通过进化树对比分析,比较了草地贪夜蛾与我国玉米田同期发生的斜纹夜蛾(S.litura),甜菜夜蛾(S.exigua)和东方粘虫(Mythimnaseparata)的亲缘关系,为这四种玉米田夜蛾科害虫的分子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文章还根据草地贪夜蛾发生的现状,预测了其今后在我国可能发生的区域,讨论了草地贪夜蛾入侵后潜在传播风险以及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对指导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王振营研究团队于年第三四季度就及早向农业农村部提交了有关草地贪夜蛾预警报告,11月底在国内首次发表了草地贪夜蛾将入侵中国的预警文章,为全国及时制定和实施今年 季度的防控预案提供了坚实基础。草地贪夜蛾于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省,王振营研究员也是最早赴云南现场确认首例草地贪夜蛾的专家之一。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究开发项目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qiecaoa.com/djczp/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