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崇明人家的篅圈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吾俚崇明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就是一个 的明证。居民点上,家家户户盖起了样式各一的独幢农家别墅,多姿多彩,漂亮到了 。独门独院,卫浴设施齐全,设置了各种功能区域,集起居、娱乐、办公于一体,甚至还建有多个车库。这一切,难怪要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羡慕不已,惊奇、感叹之余,在与亲朋好友的闲聊时,常常津津乐道。 不光是房屋的主体本身的巨变不可同日而语,附着物也随之水涨船高,档次不知提升了多少倍。单单围绕别墅四周砌起的围墙,就是一个亮点,主人显然也花足了心思,舍得投入。这可是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个形象工程哦!望着眼前错落有致的、造型各一的农家别墅,思绪不由得回到了我小时候的崇明。简陋的茅草屋,四周环绕的篅圈,记忆中的镜头一遍又一遍在脑海中闪现。我出生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记忆中的崇明还非常落后,祖祖辈辈过着贫困的生活,居住的大多仍旧是茅草屋,草屋白墙已算是稍稍富足之家的居所,鲜有的几间廒屋,毫无疑问是解放前的粮户人家的,或是祖上遗传下来的或是土改时分来的了。无一例外的是,围绕宅边屋沿的四周均有篅圈,却是家乡崇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追本溯源,篅圈的主要作用类似于今日所见到的那高大的围墙,这是一道安全屏障,以阻止外人的侵入,但又似乎不仅限于此。每年的春节前后,趁着农闲,每家各户有一项不大不小的工程项目需要完成,修建自家的土围墙----穿篅圈,崇明人简称穿篅。篅圈不光要围绕宅基地的四周,自留地的四周也不能少。篅圈的材料,均为就地取材,脱粒后的稻草、泯沟脚斫下来的芦头、自家竹园里的小竹竿、褪树疯枝后选取的小木桩、破衣烂裤撕成的布条筋。穿篅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绞穿篅绳是 步。穿篅绳用稻草绞制,为双股头绳,需要俩人配合完成,一人绞、一人放。绞绳的人,手握吃饭时用的毛竹筷子,双手交替不停地绞动,适时后退;放绳的人,一手握住小孩手臂粗细的绳末,随着绞动的绳松放,另一个手适时添加稻草。绞绳的角色,通常由小孩子来担当。放绳技术含量高,草绳的粗细均匀与否、松紧完全取决于放绳者的水平,一般是由父亲、祖父承担,也有能干的妈妈、奶奶会放绳。等绳子绞到所需要的长度,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到了,连穿着开档裤的弟弟、妹妹们也会冲上前来,奔到绞绳者的那一头,抓住绳子,合力和放绳者两头对拉几下。不知道这是什么路数,里面有什么讲究,反正至今我都没能弄个明白。接下来,是挑选粗细均匀的篅圈芦头,秆径一公分左右 ,然后截成同一长度,通常在一米五左右。小竹竿取芦头同样的长度,木桩则根据需要略长些。顺便也要把用来作晾晒之用的竹枝制作妥帖,以备用。然后在需要穿篅的地面用挨钎挨一坒二凿掘统一深度的罅缝,深约十五至二十公分,罅缝需力求做到平直。在篅圈的起始点、终点、转弯角头先打入木桩(篅圈桩),穿篅绳的一端在距离地面处三、四十公分处往起始点的木桩上缠绕、固定住,可以正式穿篅了。分开穿篅绳,先在两股之间绳眼子穿入一根芦头,芦头插入事先凿掘好的罅缝,直到罅缝底部为止。隔开一个绳子两股之间的交叉点再穿入一根芦头,插入罅隙。如此,不断重复下去,穿篅绳须保持水平。间隔一公尺左右,则以小竹竿替换,主要增加篅圈的牢固度,以防止风飒而至篅圈跌倒。在认为需要的地方则穿入竹枝,可以自由选择。到转弯角头,穿篅绳再在木桩上缠绕、固定,或者干脆直接换上另外一根穿篅绳。在进出路口,事先留有进出的豁口,叫篅圈门,平时可以开或关。篅圈门脚箇,两边一般会各种一棵株杨树。如穿篅绳长度不够,半当中也可以把两根绳子接起来用,两条绳子的头和尾重迭五十公分左右,芦头同时穿进两条绳子的眼子即可。到终点木桩,再把穿篅绳缠绕、固定住,篅圈就算穿好了。一条高质量的篅圈有讲究,一要美观,笔描线直,篅圈芦头、篅绳高低一样,刹煞整齐,二要结实牢靠,风吹不倒。 一道工序是夹篅,篅圈的两旁边各站立一人,在离地一米的高度,用选篅圈芦头后截下的芦梢头一小撮作为夹条,两边捧好再用布条筋缠绕、收紧,牢牢固定住,不断推进。推进过程中,适时添加芦梢,保持夹条粗细一致,并保持水平。一般由小囡来捧篅圈,大人作主打。至此,一道我小时候随处可见的简易围墙已大功告成。尽管是茅棚草屋,尽管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但土得掉渣又整齐划一的篅圈,却为各家各户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篅圈门一关,紧紧顺顺,起到了现代围墙类似的作用。当然,如果单纯从防御功能的角度来说,用点力气就能推到的篅圈,显然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只能说是防君子而不防小人。常言道,内忧外患,我倒是认为篅圈的作用在解决内忧方面可能还更加显著一些。一是崇明的河道多,家有学步幼童的,篅圈门一关,可以防止小囡溜出去而发生意外;二是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散养鸡鸭鹅之类的家禽,篅圈能够有效地防止家禽窜入自留地搅花地。因此,我以为篅圈的防御功能在当时来讲还是次要的,主要的却是体现在实用功能上。刚洗刷好的鞋袜往篅圈竹枝浪厢一挂,沥下来的水不会影响到场心上晾晒的柴草和从事其它的作业,透风、光照足,容易起干。晾晒谷物、油菜籽时倾空的麻袋,育秧后洗干净的尼龙薄膜,甚至*梅天过后垫晒衣物时竹笐不够用,衣物也直接往篅圈芦头上一放,撑空,干起来快。实质,篅圈更多的是用来作藤蔓植物的攀援物,一年四季从不见停息。因当时每家各户的自留地是非常金贵的,少之又少,一个人只有二十四步,折合一分地。自留地划分的周期比较长,划分一次过后需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不变,哪怕添丁加口了,还是照旧。我出生前业已划分了一次,直至我长到了十几岁,才又重新划分,有了我名下的一块自留地,而且至今仍属于我的名下,虽然我早在八四年就已离开了家乡,户口也随即迁出。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自留地,精打细算,精心种植各种各样时令蔬菜,以妥善解决好一家之口一年四季的吃菜问题。初冬时节在篅圈脚箇播种下的豌豆,吾俚崇明人叫小安,开春过后已慢慢长出了枝蔓,沿篅圈慢慢向上攀延,透风、光照足,更加有利于藤蔓植物的生长,收成就相对高些。豌豆苗本身就是一种清脆美味的绿叶蔬菜,清炒一盆豌豆苗,碧绿生青,令人胃口大开。春分前后,嫩白色的豌豆花竞相开放。到“五一”节,豌豆荚已经陆续成熟,可以采摘了,小安配竹笋丝、雪里蕻咸菜末,再潽上一只打匀的鸡蛋液,就是一道十足的美味,保证打耳光不放。一茬小安过后,是刀豆,紧接着的是崇明的特产之一的洋扁豆或者红扁豆了,往往是套种。洋扁豆和红扁豆的生长期比较长,生命力旺盛,从初夏一直维系到初冬,除非下了浓霜才会枯死。六月夏天开始,一串串的洋扁豆荚陆续饱满成熟,一直可以吃到初冬洋扁豆藤凋谢为止。洋扁豆是崇明人在夏秋季节的主打菜菜肴,菜谱名目繁多,花头筋透,茄丝洋扁豆、酱瓜末洋扁豆、洋扁豆茭白肉丁等等换着花样吃,百吃不厌。我的 却是其它地方的人所不知道的洋扁豆籽菜烀饭,记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一顿最多吃下满满的两大碗,令旁人见了惊叹不已。汛头里,洋扁豆荚多得根本就来不及吃,干脆让它在藤蔓上长到*荚,采摘后剥籽、晒干,这样可以长久存放,等到青*不接的时候,拿出来用水一浸,泡开后与新鲜的洋扁豆籽的烧法类同,但风味却是大相径庭,各具特色,尤其是逢年过节,在干洋扁豆籽里放点发好的干香菇丁一道烧,那个味道怎一个讃字了得?干洋扁豆籽也可浸胖后煠酥,然后去壳,焙成豆沙,再加入食糖,又成了馄饨、圆子的上好馅料,比赤豆焙成的豆沙还要好吃得多。红扁豆烧芋艿也是崇明的一道特色菜,八月半中秋之夜,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少不了。与洋扁豆和红扁豆的生长周期相似的丝瓜,几乎同期移植,因其结果多、生长快,当天不摘掉,第二天就会老得成了丝瓜络,不能再做菜吃,故一个家庭也就在篅圈脚箇只留下一、二根丝瓜藤,完全足够了。也有在篅圈脚箇种植另一个崇明特产,多年生的藤蔓植物香芋,那个是 的上品,吃过崇明香芋的一定会赞不绝口。但因为香芋产量低,非大众化种植。从仲春到深秋,尤其是整个夏季,篅圈就是一幅天然的立体绿色画卷,碧绿的藤蔓缠绕其上,阳光下蜜蜂和蝴蝶在嫩*的丝瓜花、粉红的红扁豆花、细小如绿豆的洋扁豆花中间飞舞,微风过处,传来轻轻的沙沙声响,到了夜晚纺织娘娘发出悦耳动听的吟唱。美哉,乡野!崇明地处长江口,每年都要经受几次台风的侵袭,台风时节又正是作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篅圈上犹如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密不透风,被强劲的大风一吹,篅圈很容易会倒伏。每当台风来临之前,必须在篅圈脚箇再打上木桩予以加固,否则一旦篅圈倒伏,造成的损失可就大了。篅圈的另外一个功能一定是非崇明生长的人所想象不到的,就是它还隐含着文化元素。篅圈就是支撑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一个家庭的一块金字招牌。那时候,崇明人家要是攀亲落眷了,女方的家长 不可能完全听信于媒人花好稻话的花言巧语,会悄悄地来到男方家暗地里作一番实地考察,用崇明话来讲,叫做访人家。一是向左邻右舍打探,但左邻右舍一般事先就已接到过男方家打的招呼,一般不会傻乎乎的完全吐露真情,总是尽量讲足好话,以成全美事,除非要么是冤家对头,要么是拎不清的乌子。所以,左邻右舍的话仅仅也是作为一个参考,只是可信度要比媒人的话高一些而已。另一个就是全凭自己的眼光来作 判断了,虽然也有主观臆断的成分在里面,但毕竟要更加牢靠一些。悄无声息地站在篅圈门脚箇,向内遥望,从房屋的材质、结构、新旧程度来判断对方家底是否殷实;其次,要仔细观察四周,杂物、器具的摆放是否整齐,街沿、场心是否平整干净,连篅圈也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对象。如果篅圈歪斜跌倒,或者篅圈上的植物稀疏凋零,篅圈脚箇杂草丛生,说明这一家人家不俭家,做人上头要打折扣了。家底薄一些还好说,那时穷人家多,实也不指望着高攀,门当户对就行了,毕竟财富还是要靠人创造出来的,只要人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俭俭家家,还有考虑的余地。但是如果是被女方家长轧出不俭家的苗头来,即使男方望板廒屋,对不起,这桩婚姻十有八九是要*落的了。无形之中,平素日脚毫不起眼、默默无闻的篅圈却也充当了一桩婚姻大事的试金石。细节决定成败,亘古定律,却也往往为人们所疏忽、轻视。门面、招牌如此的重要,怪不得现在的农家也要在围墙上头花足心思、舍得下血本,甚至与邻里别苗头、比高低,东家造得漂亮、豪华,西家后来居上定管要超过了东家方能罢休。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围绕宅院而建的篅圈终将成为历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偶尔还能够在农家的菜地发现一、二条篅圈,但篅圈的规模、气势、精致度已远不及小时候的样子,就连篅圈的材料也已悄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篅圈芦头、穿篅的稻草绳子不见了,通体以粗细不一的枯旧的竹竿、树枝唱主角,用锈迹斑斑的旧铅丝扎扎绑绑,形似而神不似。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日益加快,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篅圈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篅圈,承载了无数代崇明人的生活,是刻录崇明多年历史的一座丰碑,却已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怀念,小时候崇明人家的篅圈!心语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END- 钱维*心语往期文章 钱维*|崇明小囝童年乐事----挦蟹 -04-20 钱维*|又见崇明油菜花开-04-08钱维*|崇明宁既熟悉又陌生的芦扉-03-26钱维*|从河道开始认识崇明-03-12作者简介 钱维*,土生土长的崇明人,老家港西镇八字桥河。84年离岛就读于上海,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qiecaoa.com/djcjb/10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漫展丨超人气COSER颠茄X小F再临现场
- 下一篇文章: 中国药食同源目录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