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你的知识哪里来?靠读书获得;你的智慧哪里来?靠学习积淀。我勉励青少年常写的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成就人生”。回想我个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的学生时代,正赶上“文革”动乱年代。从四年级开始,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大运动开始了,教育界首当其冲。今天斗校长,明天批老师,大字报贴满校园,革命口号响彻云霄,又是“停课闹革命”,又是“红小兵造反有理”,把学校闹得乌烟瘴气;上初中的两年时光里,教育革命涛声依旧,老师成了“臭老九”靠边站,学生上学缺少课本,又是“勤工俭学”割青草,又是“学*学农”拉犁子拉耙拉耩子种地,学生成了无王的蜂;好不容易挤上本村两年半的戴帽高中,老师是中学毕业临时上阵现赊现卖,学生是一边复习初中知识一边学习高中内容,都是因为“麻袋绣花——底子太差”。先是学“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帅,又是学“白卷英雄”张铁生,就是没学到正经东西。因此说,我的青少年时代,从小学到高中,大好年华都被荒废掉了。其实我自幼就喜爱学习,喜欢读书。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到家先做作业,有病了也不请假,恐怕落下一节课。记得上一年级时,滕县新华书店到邓寨学校展销图书,看着那琳琅满目的书籍,真是眼馋心热。跑到家里连哭带闹,母亲只给了两毛钱,在那“鸡腚眼子是银行,地瓜干子是主粮”的年代,两毛钱能买斤半盐,可以吃几个月。攥着这两毛钱跑到学校,买了本《蛇岛的秘密》连环画(0.12元)、《小英雄张高谦》彩色画本(0.08元),回到家一口气看完。后来这两本小册子一直保存到传给儿子。上初中那会儿,本村所能借的书都借来看了,邻村通过同学能借的书也借来看了,那时候,也是记性最好、求知欲最强的时期,见了书如饥似渴地读。上高中时,我写信让上海的伯父订了《科学画报》《故事会》等书籍杂志,由邮局定期寄来阅读。我的家乡离微山县城很近,小时每次去夏镇,首先要到的是新华书店。为了筹钱买书,我就采集洋金花,挖地*根,捡蝉蜕,收集桃杏仁,攒鸡内金等,先去微山县药材公司卖个块儿八毛的,然后再跑去新华书店买两本书来。学生时代失去的,只有在自学中补上,在村务农期间,读书看报已成我的嗜好和习惯。曾记得,有时看起书来忘了吃饭,奶奶来喊上几遍;晚上看书到很晚不睡,妻子要催上几回。我们村里人给我起的外号是“书呆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拾遗补缺当上镇文化站长后,更感到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配合薛国故城两年多的考古发掘、前掌大商周遗址十数年的考古发掘,使我深深地爱上中华文明史。上学期间没学过历史,但涉及到文化遗址、文物保护,你必须要了解相关历史,于是买来相关书籍阅读,“理发师带徒弟——从头学起。”—年在全国性的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中,我深入民间采访老农、艺人、乡贤,挖掘整理了几十个民间故事、多首民间歌谣、多条民间俗语,而且了解了许多风土民情,积累了丰富的民俗资料,从此也走上买书、藏书、读书的人生之路。买书藏书需要投资,靠着我一人的工资养一大家人,支出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因此我就迷上旧书店、旧书摊,在那里花少量的钱能买到心仪的书。滕州、薛城几家旧书店我成了老主顾,逢赶会赶大集我只奔旧书摊。我藏书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为了阅读和查阅资料。正是靠着持以恒地读书学习,才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由于藏书较多且有成果,年被评为枣庄市“书香之家”。

作者的部分藏书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深的记性”,我的阅读习惯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报刊杂志,我总要把其中的警句名言、知识要点记下来,实际上写一遍就等于加深印象,等于铭记在心。这样下来,每年的读书笔记至少两本,文字超过10万。有时没事了,我再翻阅这些笔记看,等于打开一本百科全书,等于温习学过的知识。我在每本笔记本的扉页上都写上“天才出自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同时,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注重向贤者请教,与同道交流,往往“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时与人交谈,下乡采风,做到不耻下问,有闻则记。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部不同的书,尽管有的书厚重,有的书单薄,有的书深奥,有的书浅显,但是展开去读,都能获得不同的效果,都能汲取所需的营养。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文化站长,可以说是“一站到底”“从一而终”。感谢这个位置,使我有幸成为文化人。通过走“自学成才,岗位成才”的路子,使自己锻炼成为文化系统的行家里手。记得在官桥文化站期间,一位朋友见到我说“骚客来了”,我说“叫文人都很勉强,称骚客实不敢当”。如果说我有点文才,那就是通过长期的读书学习,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所成就。学以致用,厚积薄发。二十多年来,本人创作发表了几十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文章,编写了《枣庄民俗》《滕州民俗》《走进官桥看历史文化》《大宗村志》《官桥镇志》《古薛文集》等书籍。

作者自书:“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提升修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越发迫切地渴望看书学习。退休之后,融入城市,搬进新居,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有了一方静心阅读的空间。我喜欢一个人独居,有时看书或创作,能一坐四、五个小时不动。潜下心来读读书,写写文章,练练书法,随机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感到生活很充实。人奔七十不算老,人生最美夕阳红。有生之年有两个目标,一是向周恩来总理所说的那样,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继续用知识充实完善自己;二是把本人所学所知写出来、讲出来、宣传开来,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做一个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人。——END——

作者简介:孙井泉,山东滕州人,官桥镇文化站原站长,副研究馆员。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三十多年,对滕州历史文化和鲁南民俗文化有较深入研究,主编出版《走进官桥看历史文化》《古薛文化》《枣庄民俗》《滕州民俗》《大宗村志》《官桥镇志》《古薛文集》等。曾获省市级“文化工作先进个人”“枣庄市首届书香人家”“山东省文明家庭”等荣誉。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滕州市古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顾问。

“滕州文学”投稿邮箱:tengzhouwenxue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qiecaoa.com/djcjg/1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