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丨刘渡舟治胃痛12法
吉林中医药年第6期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痛十二法?闫*堂,刘晓倩,马小娜,赵宇明,王利敏,梁永宣,王庆国*1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暖,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之。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苏9g,吴茱萸9g,炙甘草6g。 若胃冷痛,腹肌痉挛甚于胃寒痛,脉沉迟而微,手足凉,苔白者,则用大建中汤治之。 若内伤生冷,外感风寒,胃脘作痛,脉紧苔白者,则用五积散发表温里,顺气消痰,调气活血以治之。 随症加减:表证重者加桂枝;里寒重者改成肉桂,阴寒盛者加附子;腹痛呕吐加吴茱萸;有汗者减麻桂;气虚者去枳壳、桔梗,加人参、白术;妇人寒邪痛经则用艾叶醋煎。 对于外感寒湿之邪凝聚于胃脘,阳气被遏,不得舒展,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者,则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之法,刘老常用加减藿香正气汤。组成:藿香9g,紫苏6g,茯苓6g,炒白术9g,陈皮6g,厚朴9g,桔梗6g,半夏9g,荆芥6g,防风6g,甘草6g。 2消食导滞,清利湿热法食积内停。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舌苔*腻,脉沉有力。 治宜消食导滞,清利湿热,刘老常用枳实导滞汤清理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 对于小儿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疼痛,则常用保和丸加减:神曲10g,山楂10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 3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法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刘老常用平胃散以治之。使用本方着眼于湿、食二证。刘老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 如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平胃散合用大**连泻心汤。《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大便黏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其方即平胃散合泻心汤。 若心下痞满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平胃散合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叫做“柴平汤”。 4行水消痞法饮停于胃。症见:心下痞满疼痛,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以行水消痞,刘老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刘老临床用本方时,半夏、生姜剂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强调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 若水饮停于心下,心下悸痛,怵怵惕惕,按之鼓手,脉弦或沉,舌苔水滑者,则用茯苓甘草汤治之。刘老指出:本方生姜的剂量一定要大,既可温胃散寒降逆,又可通气化饮。 5疏肝和胃法肝气犯胃。症见: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 治宜疏肝和胃之法,刘老常用萸连二陈汤,组成:吴茱萸9g,*连9g,川楝子6g,陈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 方中吴茱萸配*连名左金丸,能治肝经火郁,呕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生姜、茯苓和胃化痰。 若肝气横逆犯胃阻隔,上下不得通畅,症见:胃脘疼痛,上下格拒,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脉右弱左弦等,刘老则用制肝安胃汤以治之。 组成:*连5g,川楝子12g,花椒4g,白芍12g,乌梅15g,淡姜渣12g,当归须12g,橘红10g。 6疏肝清热法肝火犯胃。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脉弦滑等。 治以疏肝清热,刘老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治之。若泛酸明显,则用加味乌贝散:海螵蛸30g,浙贝母6g,鸡内金9g,*连6g,颠茄片10片,共为细末,每次服4.5g,日3次。 若少阳热邪不解,而又并于阳明,胃中热结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症见:胃脘及腹急痛,胁满胀疼,痞硬发满,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厚,脉来弦滑有力等。治宜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清泄胃肠。 热结重者加重大*、*芩的用量,再选加竹茹、龙胆草、牡丹皮、青黛等;胸胁胀闷气郁重者可加青皮、郁金等;胁痛重者可加金铃子、延胡索、旋覆花等;挟痰热者加竹茹、瓜蒌皮、浙贝母等;湿痰盛者可重用生姜、半夏,加陈皮、茯苓等。 7活血行气止痛法胃络瘀阻。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化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刘老常用乌及汤治之。组成:海螵蛸30g,白及9g,当归9g,赤芍9g,生蒲*9g,五灵脂9g,炒白术9g,香附9g。 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芪、白术、炮姜,去五灵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 刘老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 若七情所伤,气滞血结,心下作痛,胀满窒塞,脉沉,舌暗者,刘老则用分心气饮行气活血止痛以治之。组成:藿香9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术6g,桔梗6g,木通6g,广木香9g,香附9g,麦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槟榔6g,莪术6g。 本方即藿香正气散减白芷、厚朴,加木通、木香、香附、麦冬、肉桂、青皮、桑白皮、槟榔、枳壳、莪术而成。 8疏肝理脾,调和气血法怒伤肝,忧思伤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则胃脘疼痛,刘老常用柴胡桂枝汤治之。《伤寒论》有“心下支结”之论述,是由太阳、少阳两经气机郁滞所致。 本方是一首很好的治疗脾胃疾病的方剂,临证之时,需要加入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药,以增强其功效。 9寒热同调,和胃消痞法寒热错杂心下痞痛。刘老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分证治之。 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连、干姜而成。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 生姜泻心汤证:胃痛脘闷不舒,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胁下阵痛,或伴有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脉多沉弦,舌上多有水滑之苔。方中重用生姜化饮降逆。 三泻心汤在临床中只需抓住或痞满而痛、或下利、或呕吐的症状特点,证属中焦寒热错杂者,均可加减应用。 10滋养胃阴法胃阴不足。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玉竹10g,生地*10g,麦冬30g,沙参10g,冰糖10g。 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此二药并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正义》),对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举两得之妙。 ? 11益胃和肝法肝胃失和。以肝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症见:胃脘痞胀或疼痛,胸胁满闷,嗳气或呃逆,伴见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发干,尤其以晨起为甚,或兼低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 刘老常用柔肝滋胃汤以治之。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川楝子、佛手、橘叶、牡丹皮。 临床常用加减法:如胸咽堵塞者加贝母、郁金、枇杷叶、射干等宣肺利咽以顺其气;头目眩晕者加菊花、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以潜阳;恶心呕吐者加枇杷叶、竹茹、荷蒂等和胃以降逆;不欲饮食者加生扁豆、生谷芽、石斛等滋养脾胃以健其运化;大便泄泻者去生地*,加生牡蛎、生山药等健脾以固涩。 以胃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症见:胃中灼热疼痛,口咽干燥,虽欲饮水而量不多,纳食减少,厌食荤腥,大便偏溏,或兼胸脘胀满,嗳气不除。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用益胃和肝汤,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枇杷叶、川楝子、郁金、荷蒂、牡丹皮。 若胃中灼热,加大石斛、*精、山药之剂量以和其阳热之气;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绿萼梅、佛手等调理气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蛎,甚者加乌梅;心烦寐差者则加夜交藤、合欢花等。 12温中健脾法虚寒胃痛。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按喜暖,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 治宜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老常用*芪建中汤治之。组成:饴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芪5g,炙甘草6g。 若胃虚而寒,上脘作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减少或乏味,或消化不良,或作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者,刘老又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 对于胃溃疡属虚寒者,见胃痛、头痛、呃逆、泛酸、时有烦躁者,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15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qiecaoa.com/djczp/10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日消暑圣品糖拌西红柿居然有这么多禁忌,
- 下一篇文章: 6种花草的养生功效只用来观赏你就亏大了